中国老龄网 wdzb.org.cn

[切换城市]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养老机构] 不能叫“老”的美国养老机构

[复制链接] 地区:
不能叫“老”的美国养老机构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西柏 (小学一年级) | 转载 周舒博客 |
2015-6-28 11:59 |查看: 3950|回复: 0
转载 周舒博客
本帖最后由 西柏 于 2015-6-28 12:04 编辑


       在美国,很多人从18岁开始就基本独立了。大多数大学生除了向学校申请学生贷款,毕业上班之后再分期返还外,他们从住大学宿舍和校外租房开始,就慢慢地搬离了父母的住所,由勤工俭学开始自己较为独立的成人生活。父母从此也较少给予经济支持。而当父母年迈体弱之时,他们自然不会第一时间考虑和子女一起住。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美国对养老院的需求很高。

       年龄不是协助生活机构接收的标准

       在美国,养老院越来越多的被称为Assisted Living Facilities (ALFs),即协助生活机构,尤其是在学术论文中。第一是因为美国人对“老”这个字眼很敏感,也极反感。60岁以上的人大多数都退休了,有的都有孙辈了。我曾经认为,被孙辈叫爷爷的人应该可以算作“老年人”了吧,但很多美国朋友对此非常不赞同。所以那些起名为“某某养老院”的机构,令不少美国人或多或少产生了一些抵触情绪。第二个原因是,美国的协助生活机构确实不是单单以年龄作为接收服务对象的标准。所谓协助生活,就是机构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为各类有需要的人士提供生活上的帮助。不仅包括年纪大的人,也包括一些并不算老但由于身体上的限制,丧失了独立生活能力的人。这种限制主要是生理上的残障和疾病,也有心理上的情绪问题和情感需要。全方位的服务包括住房、食堂提供的现成食物、专业的护理人员和医务人员等。

       ALFs有很多不同的服务和功能,以满足住户的各种需要。具体地说,比如大多数居民每天都要服用各种药物,所以ALFs要登记每个人需要服什么药、一天服几次、几点钟服等信息,然后提醒和督促居民按时服药。中国有句话叫“老小老小”,就是说人年纪大了,就变得跟小孩一样。有时会失去应有的理智,变得多变和情绪化,又回到撒娇和无理取闹的小时候了。工作人员就要运用个案服务的各种交流手段和策略“哄”他们,让他们在机构里健康快乐地生活。

       同时,机构很重要的一个功能是给居民们提供了一些同质性较高的伙伴和一个社交场所。很多居民以前没有和许多“陌生”人同住的经历,所以刚进来时需要工作人员特别的关心和辅导,协助他们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并乐观地对待现有的生活环境和模式。但有人的地方就有矛盾,所以机构随之而来的工作就包括协调居民间的大小摩擦,以保证居民的愉悦地度过在机构的时光。

       此外,机构要负责策划和安排各种文化和娱乐活动,以丰富居民的日常生活。居民既不上班也不上学,每天有很多时间需要消磨。再加上身体状况的种种限制,所以大多数时间都呆在机构里,最多拄着拐杖或坐着轮椅(在大机构的院子里或小机构的门口)散散步。这样对各类活动的需求度就相当高。

       机构也负责安排居民家人、朋友探访,以及协调他们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当双方关系紧张的时候,就更需要第三方的专业介入。但这一点涉及到住户的个人和家庭隐私,所以我无缘了解更深。

       服务彰显细节和对居住者的尊重

       我的硕士毕业论文就是对ALFs一个具体活动的项目评估,包括量性和质性的研究方法。出于学术研究需要,我在2011—2012年多次前往各个不同的ALFs进行小组访谈,以收集第一手的研究资料。在长达一年的研究过程中,我对美国的ALFs有了更多地了解。在美国境内,大约有33000所ALFs提供此类专业服务,服务的居民人数高达80万到120万。现在毕业论文早已完成,而在漫长的准备过程中,我对美国ALFs有两个最深的印象。

       亮点之一是那里的硬件设施非常好。ALFs都没有高楼大厦,也没有太多的居民。每个居民都有单独的卧室,里面有洗手间和浴室。卧室并不大,但不像医院的病房那样全是千篇一律的感觉。除了机构用心的布置,居民自己也带了很多自己的物品。虽然我只是在门外匆匆的扫一眼,但每个卧室看起来都像一个小小的家,而不是一个冷冰冰的房间。另外,不管是大厅、食堂还是公共活动场所,都收拾地非常干净整洁。墙上挂着壁画,桌上搁着花瓶,到处都有用心的布置,显得极为雅致。整个机构都显得静谧而安逸。

       亮点之二是为居民安排的活动很丰富。几乎每个机构的墙上贴着活动安排表,写明了每天活动的时间、地点和内容。比如我们去是做小组访谈,可以陪他们聊聊天,有的乐队去演奏歌曲,有的大学生志愿者去带领老人玩游戏。活动的安排策划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机构自己的工作人员进行策划、操作、实施。另一种是和外界保持联系,邀请外面的人进来和居民互动。包括各种志愿者和老年人问题的研究人员。

       在美国的ALFs,居民和工作人员是平等的。居民交钱,工作人员工作。居民在得到必要的生活协助之时,并没有失去在子女那里同住可能会丧失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工作人员失职或不合心意,居民可以马上投诉或者搬到另一家机构居住。但若和子女一起住,面对子女偶尔的粗暴或不耐烦,老年人除了大吵大闹和暗自垂泪,别无他法,因为很多老年人都已经丧失了自如移动的能力。

       由于美国人对ALFs的需要,直接导致现在很多美国大学的社会工作系里都至少有一个教授是以老年人问题作为研究兴趣和专长的。其实如果抛开一些传统观念的束缚,跳出思维局限性的框框,入住ALFs真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养老选择。住到ALFs并不一定就是被子女抛弃和嫌弃的象征,关键是要调整好双方的心态,尤其是老年人自己的心态。和子女保持一定的距离,有时也许对双方保持良好的关系有一定的助力而非阻力。当然,前提是中国的养老机构有朝一日能有如此热情耐心的社工入驻,提供如此专业的服务和整洁漂亮的生活环境。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中国老龄网  

GMT+8, 2024-6-18 09:55 , Processed in 0.201309 second(s), 37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