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龄网 wdzb.org.cn

[切换城市]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式养老的尴尬与出路

[复制链接] 地区:
老龄研究
中国式养老的尴尬与出路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云贵高原情 (小学一年级) | 转载 爱照护思考 |
2016-4-22 16:03 |查看: 1598|回复: 0
转载 爱照护思考

      “当你老了/走不动了/炉火旁打盹/回忆青春”,老了或许也可以很诗意,但现实总是以一副狰狞的面孔嘲弄着这种诗意。

  事件一:今年1月份台湾发生一起人间惨剧,孝顺媳妇照顾老人身心俱疲捂死公公后跳楼自杀。

  事件二:不久前,南京市民接70多老母亲到家中来享福,但是最后老人却自杀了,令叹息。

  事件一中的孝顺媳妇自己从事的就是看护工作,照护老人理应驾轻就熟,但即便如此,当照顾的负荷超过自身能力,而且长期看不到未来,最终还是会身心耗竭,做出令人痛心的选择。事件二中的子女虽然为老人提供了更优越的物质条件,但却忽略了老人社交圈的建立,忽视了老人的心理健康,最终只能抱憾终生。

  我们是否哪里做错了?

  当上面这样的人伦悲剧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当“孝”由温情变得冷漠,由和煦的春风变成冰冷的利刃,我们将作何感想。更令人可悲的是,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快速到来,这样的悲剧还将不断上演。我国早已是世界上失能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据最新的统计,我国高龄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500万,失能老年人口规模突破了 4000万,而这个庞大群体中有接近80%的失能老人需要长期照料。每个老人背后都是一个家庭,老年人的生存状态关系到千千万万家庭的幸福。无论我们是否承认,老年人长期照护问题已是需要全社会共同面对的难题,也是对每个家庭的严峻考验。

  有人很自然的认为,这一切都是老年人口增长过快引起的,因此得出结论:为满足失能老人日益增长的长期照护需要,关键是要提供更多的为老服务。但提供更多的为老服务真的能挽救生活在重压下的家庭?一味的强化服务供给真的能解决问题吗?如果我们只是用“上帝”视角俯视人间,用一种大而化之的方式来对待问题,增加服务供给,似乎确实可以让这些问题迎刃而解。但这种只满足宏观层面的“叙事”,很容易就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不仅无法解决问题,还会掩盖更多的问题。只有我们用一种具体而微的方式来考察问题时,才可能发现问题的更多方面。

  当前我国社会化照护事业尚处于发展初期,老年人长期照护的重任主要还是由家庭承担,而且失能老人在选择照护者时还囿于“层级补偿”模式,也就是老年人偏好于根据关系的亲疏和照护的可获得性来选择选择照护者,即首先会选择配偶、子女作为照护者,再到关系较远的家庭成员或其他人,最后才是寻求正式支持的帮助。但是,随着家庭规模的收缩、女性就业的增多和社会流动的加剧,家庭长期照护资源将越来越贫乏。最终长期照护老人的重担可能就只能由配偶或独生子女来照料,没有其他家庭成员可以共同分担,造成子女照护负担异常沉重。更为严重的是,很多的独生子女家庭都是“4-2-1”结构,这种倒金字塔结构将压垮所有人。

  毫无疑问,照护失能老人是一项专业且劳动密集型工作。家庭长期照护工作是一种看不到希望、不断接近绝望的工作,对家庭照护者而言,照护工作带来的几乎都是强烈的消极感受,很难从中获得太多的积极感受。除了照护压力,还有一个问题同样值得关注,那就是家庭的经济压力。通常,失能老人的所需的照护费用非常高,对家庭来讲是个沉重的经济负担,特别是长期照护更是不断消耗家庭经济实力。

  当精神压力和经济压力这两座大山压得喘不过气时,如果还有人在一旁鼓吹说,我们要为老人提供更多的服务,要让老人活得更久。这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或许会让你感到纠结、甚至崩溃,你不是不想让父母活得更久,但这也意味着你将继续过一种无希望的生活,更何况你可能更希望父母活得好,而不是活得久。因此我们发现,当一味强调为老人增加服务供给时,就会陷入这样的泥淖:我们提供的服务越多,老人活着的时间越长,但往往自己将无生活质量可言;带来的唯一结果就是家属只会越来越幸苦,被生活重担压得喘不过气来,最终崩溃。“乌鸟私情,愿乞终养”,没有人不热爱自己的父母,也没有人不疼爱自己的子女,但上面的情况却是因 “爱”之名,让父母与子女之间陷入了一种自残模式。无论何时,我们也不应让爱成为一种令人窒息的负担,因此,我们应该努力避免这种情况。

  要摆脱亲人“自残”的局面,不应仅仅停留在为老人增加服务供给,更应该着眼于改变照护理念。首先,我们应明确长者照护的目的,长期护理旨在提高由于病理性衰老、甚至由于正常衰老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它也是预防新的疾病发生的重要措施。也就是说,长期照料的目的是维持和改善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延缓老人身体功能衰退,帮助老人自立。只有当老人自立能力得到较好的维持,老人才能过上有质量的生活,家属的照护负担才能减轻。所以家庭长期照护工作要与传统家政公司的保姆服务有所区别,更不是我们自己在家累死累活就能搞定。换句话说,维持老人和家庭照护者的生活质量和尊严是长期照护的真正目标,牺牲任何一方均是长期照护的失败。

  另外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过度的照护服务不仅无助于帮助老人自立,还有可能起到相反的作用。一组对沪上近2000位老 人展开的5年追踪调查数据显示,由于家人的“过度看护”,与子女一起居住的老人自理功能下降得比独居老人快很多。就老人在5年内最基本的日常活动能力而言,非独居老人比独居老人、不帮助子女料理家务的老人比帮助子女料理家务的老人、不照顾孙辈的老人比照顾孙辈的老人相比,自理能力下降得更明显。所以在家庭长期照护过程中,无论是求助第三方,还是我们自己承担起照顾老人的工作,都应努力避免过度照护,过度的爱可能就是伤害。

  目前无论从政策面,还是现实面,“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仍有其必要。那么对于社会化居家服务提供者来说,在协助家属做好长期照护工作中应该发挥什么作用?在爱照护看来,做实“居家养老”必须协助家庭照护者“增能”,让其获得专业技能,提高照护效率,降低意外发生,并提供偶尔喘息的机会。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提供者应改变服务理念,调整服务内容,突出康复服务,以维持老人自立能力导向,为家属提供辅助性专业技能提高的支持,适当时候完成家属无法完成的工作。切不能将自己与家政服务混为一谈,导致对老人的过度照护,引发老人身体功能的丧失。政府则应充分发挥相关职能,完善相关政策、制定相关标准,鼓励市场化的竞争,通过各种措施抑制老年长期照护成本的增长;同时也应积极倡导健康老龄化,建立预防性为养老服务体系架构,特别要提高家庭照护技能和效率。

  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希望有一天,哪怕我们的父母再老,我们对他们的爱也不会削减一份,对照顾他们也不会有任何怨言,同时我们还能拥有自己的生活。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中国老龄网  

GMT+8, 2024-6-14 20:29 , Processed in 0.151639 second(s), 37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