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龄网 wdzb.org.cn

[切换城市]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养老机构] 孟宪清:服务是养老机构的生命力

[复制链接] 地区:
孟宪清:服务是养老机构的生命力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人工湖 (小学三年级) | 转载 新华养老 |
2015-6-27 15:12 |查看: 3565|回复: 0
转载 新华养老
本帖最后由 人工湖 于 2015-6-27 15:22 编辑

图为孟宪清

       在孟宪清十五年的养老院从业经历中,不仅把一家小小的乡镇级别的敬老院做得红红火火,最后被评为全国优秀敬老院,而且曾连续任职北京市的两家中端机构,从筹备到正常运营,一手扶持,直至走上正轨,并保持入住率在朝阳区遥遥领先。十几年的辛苦付出,十几年的风风雨雨,今天,新华网养老频道走近了这位年已花甲的老院长,倾听她讲述与养老院有关的故事,听她分享自己的从业经验。

       新华养老:了解到您在养老机构工作已十余年了,之前是什么原因促使您走进养老院担任院长这一重职呢?

       孟宪清:我从小成长于一个大家庭,跟老人生活在一起,家里非常重视孝道,祖辈也非常疼爱晚辈,再加上我二十多年都在村委会工作,对村子里的老人工作很熟悉。当时因为在村委会工作太久了,想换个环境,向领导提了一下,领导就问我是否愿意到新成立的敬老院去,我一口答应了。因为那时候在我印象里老人大多数都和蔼可亲,像自己家的老人一样。

       因为之前没去过敬老院,为了让自己能够更好地适应工作,在正式上班前一周,独自骑着自行车或坐公交,逐一参观了附近的几个敬老院。这些参观走访对于刚开始从事养老工作的我来说帮助很大。

       当时敬老院的老人都是五保老人,工作了一个月,开始并不很适应。因为这里的老人与家里的老人完全不一样,卫生习惯不好,身体状况也不好,甚至有一些老人并不是很友好。然而,当我第一次踏进敬老院时,便被一种氛围感染,因为这些老人真的太需要人来关爱了。因此,告诉自己既然这条路是自己选择的,就必须担起这份责任。不懂就慢慢的一点一点的学,后来完全的适应,也越做越顺利。

       转眼15年过去了,从内心来说,我真的爱这份事业。每离开一个地方,都十分不舍,老人也十分不舍。虽然我现在已退休,但是不会很快离开养老行业,会时刻关注以前工作过的机构,带过的人,以及那些老人。

       新华养老:学习是为了更好的工作,请介绍一下您在从业过程中自我学习的成长经历?

       孟宪清:虽然自己的文化水平不高,但是一直没有放弃学习。当养老院的规模越来越大,入住的老人越来越多时,政府也慢慢支持,同时也感觉到自己的能力需要提高。于是,在我快五十岁那年,报了一个大专班,利用周末时间上课,学习工商管理专业,整整学了三年,说实话,那时候非常辛苦,骑自行车,风里来雨里去。当时我在班里年龄最大,也是班长,最后还很荣幸地成为了优秀学员。今年我已经六十岁了,回想一下,那时候的辛苦很值。

       2003年,96156热线利用养老院一间房间做服务站。那时候没使用过电脑,当看到他们在用电脑时就特别想学,于是白天上班利用午休时间跟着他们学习电脑操作,晚上回家自做一个键盘模型练习指法和打字。直到后来,大家都用计算机办公了,而我则可以学以致用。同时,在天乐老年公寓做院长期间,曾经接受美新路公益基金的资助到香港培训学习;在将府庄园做护理部主任时,也曾带队到澳大利亚学习一个半月。因为年纪大,机会难得,虽然学起来很吃力,但是非常用心,并且收获很大,对工作也有很大的帮助。后来,有机会到学校给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代课,给他讲《养老机构管理实务》,当时我把自己的经验整合成一本书,同时也学习专家如何编写教材。一学期的课结束后,与其说我在授课,不如说我在和学生们一起学习。我觉得学习与岗位无关,与年龄无关,重要的是有这份心,不愿被时代抛弃的这份信念。

       新华养老:我们知道多年来您一直坚持在养老行业推广老年社工工作,“社工”当时作为一个新的概念在国内并不引人关注,请您谈一谈推广老年社工的意义及您在这方面的想法?

       孟宪清:最初是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社工系的老师想在我们这里做社工活动,当时也不太了解社工。听完老师们的讲解后,觉得这项工作正是我们机构需要的,从那时起便开始开展“社工”工作了。

       2007年,北青院社工系的老师想在我们机构安排几名实习生,尽管那时候机构非常小,也没什么盈利,但还是答应了。虽然对我们机构来说成本很高,但是三个实习生的到来,让机构整体的面貌焕然一新。每天都有各种活动,老人开心了,家属也乐意了,机构也得到了上级的重视。后来,不管我到了哪家养老院,都要建议设置社工岗位。

       新华养老:据我们了解,您经常被邀请做现场指导或培训,您觉得同行创办养老机构遇到的普遍问题有哪些?如何解决?

       孟宪清:在从事养老工作十几年的时间里接触了一些很优秀的同业人士。从我个人角度来看有几个方面。

       一是我觉得对于中端的养老服务机构,不要把资金全部用在硬件设备上,要合理地用在服务上。因为有些机构虽然采购了很高端的设备,但利用率并不高。因此可以把钱省下来,用在服务上,用在员工和老人身上。多组织一些老人的娱乐活动,多给员工发一些小福利。这样是从细节方面提高机构的服务品质,增加员工和老人对机构的归属感,效果会更好。

       二是不要只看重入住率。我们知道入住率很重要,与很多考核有关,而且入住率也与盈利状况直接相关。但是,如果养老机构忽视管理和服务,过于重视入住率是不可取的。其实机构真正的生命力在于服务,机构用心做服务,入住率是水到渠成的事儿。入住率只是目标和结果,而管理和服务才是方法和手段;提升管理和服务才是提升入住率的捷径,这些关乎机构的长远发展甚至生死存亡。

       三是不需要过多的自我宣传。对于新建机构,宣传推广自然很重要,但是机构应该苦练内功,不要花太多的精力做宣传。努力把服务做好,老人与家属的口碑就是最好的宣传。

图为孟宪清

       新华养老:关注到几年前在您身边做护理员的员工后来都做到中层管理,在我们看来很多新任院长都想知道,您是如何把员工一步步培养起来的?

       孟宪清:员工是机构的安全感。业内人士都清楚,当下管理人员缺乏,很多机构都希望直接招聘到能力很强有经验的管理人员,而我认为自己培养才是捷径。我们机构的基层乃至中层管理人员,基本上都是我从护理员中选拔出来的,为员工提供培养和晋升的机会,对于员工来说也是一种肯定和认可。

       在选人的时候,我会非常用心地观察,首先要看员工的品德,是否有爱心,是否真心爱老人;其次,要看员工否会沟通,是否懂得与老人,与同事,与家属的沟通技巧;再次,要看员工是否肯动脑,肯学习。如果具备了这三点,将被列入培养对象。

       机构的员工培训非常规范,每位员工都有培训手册,而培训中的案例用机构的案例,这样理论加实践再加案例,员工在熟悉的环境中进步很快。机构每月定期有培训,每年会对培训进行总结。

       同时,领导也体谅员工,给员工提供良好的食宿环境。每年定期地组织员工春游,举办多种娱乐活动等,当我们设身处地为员工着想时,员工才能踏实的工作和学习。对于机构来说,员工是存在发展的保障,维护他们的利益就是维护我们的利益。

       新华养老:曾经跟着您实习工作的涉老专业毕业生现在都发展得很好,您也曾经受邀到高校为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讲授《养老机构管理实务》的课程,您可否为年轻人在养老服务领域发展提一些建议?

       孟宪清:在授课过程中接触到一些老年专业的学生,他们很善良,有爱心,根据我对他们的了解,觉得有几点非常重要。

       首先,养老专业课程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得很丰富,很完善。选择了养老专业的学生,不要怀疑这些知识没用。如果真的做养老工作的话,会发现各科知识都是有用的,因为接触的老人有不同的职业,而到实际工作中,岗位也在不断变化,对人才的要求也会改变。

       其次,希望他们能够转变理念。既然选择了养老专业,就不要再拿传统的眼光看待养老机构和老年公寓。要看到养老机构的活力与朝气,要从内心客观地看待养老机构和养老服务,以及老年人群体。

       第三,希望到机构的实习生要始终怀着好学之心,踏踏实实地、认真地了解具体的工作,然后学会并做好。这样才能了解别人的经验,积累自己的经验。

       第四,希望初入机构的人员能够迅速地适应和接受自己的工作。对于老人,无论是健康的还是失能,尤其是对于失能老人,要给予更多的爱;对于机构的管理,同事之间的关系,也要适应和接受。适应环境很重要,只有适应了环境,才能有良好的精神状态把服务做好。

       最后,希望养老专业的学生有一种意识,把知识带到工作中来。一些很优秀的毕业生,到了岗位后,总是感觉学的东西在工作中用不上。这样问题的原因有多方面,因为机构的岗位配置不完全能够人岗匹配。因此需要他们敢想敢干,敢提建议,这样有利于机构的提升和改进,也有利于自己的成长进步。

       新华养老:多年来您服务了很多老人,如今,您也步入了老年人的队伍,请您谈谈自己退休生活的规划?

       孟宪清:我想,当我和老伴都比较健康的时候,会选择住在家里,注重锻炼身体,会去上老年大学,学习新的有趣的课程。平时社区有活动,积极参加,和大家交朋友。但是一旦我们双方有一人出现失能,我们会上老年公寓去住,把自己家的房子租出去。在机构里把那儿当成自己的家,体谅护理员,体谅工作人员,因为毕竟自己曾经做过这样的工作。如果有条件、有机会,也会选择候鸟式养老,每年到海南、青岛、成都等地生活几个月。总之,尽可能追求高品质的退休生活。

       如果能再年轻五岁,我一定会选择再做一家让老人都能住得起的中端护理型养老院。护理型老人需要入住养老机构来获得综合保障,这样即解放了子女,又减轻了家庭负担。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中国老龄网  

GMT+8, 2024-6-13 20:06 , Processed in 0.166291 second(s), 38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