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龄网 wdzb.org.cn

[切换城市]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散文] 家——心的驿站

[复制链接] 地区:
天下好文
家——心的驿站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周云海 (小学二年级) | 转载 上海《奉贤报》 作者/ 王 丽 |
2016-4-20 22:21 |查看: 1726|回复: 0
转载 上海《奉贤报》 作者/ 王 丽

  家是什么?社会学家说是社会的最小细胞;婚姻学家说是风雨相依的两人世界;文学家说是宝盖下面养着一群猪。

  家,对于我们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温馨的字眼。而自从有了“家”这个词,也就有了相应的漂泊,漂泊的终点却是找到自己心灵的乐土――回家。

  遭遇离骚的屈原,在放逐的过程中,想得最多的就是那个家――郢都。所以无论多少苦难,他都可以戴着高冠,佩着长剑,行吟着自己的“九歌”。而一旦郢都被攻陷,国破家亡之时,他便知道这个世界已没有他的家了,他去了另外一个更遥远的地方,那里就是他的家。

  也难怪人说,“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想想有多少人经历这样的时刻:“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李白再飘逸,也会“低头思故乡”;杜甫再无私,也知道“家书抵万金”;辛弃疾“半夜里挑灯看剑,沙场秋点兵”,也只是想光彩地回到幸福的家;李后主有“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愁思,也只是对南唐故土一席安馨的怀念……封建时代的文人们或许是因为前途,或许是因为战乱,或许是因为其他的原因,常常漂泊在崇山峻岭里,斜阳古道下,但当他们看到城市里的万家灯火与大江上的零星渔光,或者看到芜山野岭的数缕轻烟,又怎么能不忆起美好的家,涌出万般感慨呢?“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即使在平和安详的年代,对家的依恋也仍然是那么强烈。

  它,是归来时爱人递过来的一双拖鞋;它,是孩子蹦跳着贴进怀中的笑脸;它,是餐桌上冒着热气的一羹一饭;它,是床头灯辉映下透着甜蜜的双人床……

  它,是浓浓的爱语;它,是絮絮的唠叨;它,是一页一页翻过去的琐碎的日子;它,是一串串穿起挂在房檐下的红辣椒……

  它,是停泊的港湾;它,是歇脚的驿站;它,是睡觉时最踏实的相依;它,是我们的那句粗话——一个放屁都不用憋着的地方……

  家不是酒店,不是茶馆,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家是扶老携幼的承担,是传宗接代的责任。即使富甲天下的比尔·盖茨,也只要一个属于自己的家,而把巨额财富捐给了那些需要家的孩子和需要孩子的母亲。“有钱能使鬼推磨”,却惟独买不到亲情,买不到家。世上没有不老的容颜,不散的筵席。当珍惜时且珍惜,莫等老来有家回不得,“空悲切”。

  在靠近太阳的地方住下,能掩耳不听那俗世的喧嚣,要一种干净的自由自在的生活。叛逆的孩子就是这样想的,乖孩子可不是这样的,他们愿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将以前的家和未来的家放在一起。不仅仅是一幢房子,它是漂泊者的避风港,是心灵的驿站,简而言之,它也是一种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中国老龄网  

GMT+8, 2024-5-9 09:02 , Processed in 0.198886 second(s), 37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