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龄网 wdzb.org.cn

[切换城市]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史海钩沉] 人民日报谈养老搬出陶渊明 杜甫就笑了

[复制链接] 地区:
史地哲经
人民日报谈养老搬出陶渊明 杜甫就笑了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黄鹤楼 (小学二年级) | 转载 人民日报 |
2017-1-2 10:31 |查看: 2371|回复: 0
转载 人民日报
本帖最后由 黄鹤楼 于 2017-1-2 10:38 编辑

  《人民日报》少见地走起了古典中国风。在报道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时,其借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阐述了国家的养老理念。


  部分原文如下:

  养老是个让人轻松不起来的话题。不过,陶渊明可能并不这么看。

  《桃花源记》里有一句话说得好,就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个提法和我们当前的养老设计有异曲同工之处。首先,养老最好在社区,在家庭。国家的养老方针是“9073”,即居家养老占90%,社区养老占7%,机构养老占3%。正如桃花源里,老人们并没有集中在村舍边上的养老院,而是在社区散居。而且,更有意思的是,养老和托幼紧密结合在了一起。“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就是说这一老一小,实现了互相照顾,最终各得其乐。

  学习完《人民日报》传达的精神,挖财君忽然对古人如何养老的话题萌生了兴趣。除了想象力丰富的陶渊明,古人的养老方式、历朝历代的养老政策又是怎样的呢?

  纵观上下五千年,以农业为主的中国古代社会,不管是普通老百姓,还是政府官员,都没有缴纳过“五险一金”,也基本没有退休工资。比如古代的公务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一般“致仕”退休的年龄为70岁,且汉代只有高级官员才能“致仕”,条件是年老或是生病。直到明清,退休年龄才变为60岁,不得不感叹,现在的公务员真幸福啊……

  汉代还规定,俸禄两千石以上的高官,退休可领取原俸禄的三分之一,功勋极其卓著的少数官员可以享受原俸。另外,皇帝在官员退休时还会给一次性赏赐,如钱、黄金、粮食、房屋、车马等。

  那么问题来了:一石的数量是多少?

  石,本来是指的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一斗为十升,但要是换算成重量还真不好算。《汉书》中有记载:“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如果按照这个来计算,一石就是120斤。

  直接按照现米价来折算的话,2000石也就是24万斤,按照今年2.5元/斤的米价,两千石就是60万元。也就是说,汉代高官退休后,每年可以领到退休金20万元。按照当时的经济水平,养老绰绰有余。

  然而到了唐朝,官员退休后就没有退休金了,但能得到一定数量的田地养老。像大家很熟悉的杜甫,落魄的时候跑到成都靠着朋友严武的资助,盖了一间草房。严武死后,杜甫一家失去依靠,辗转到奉节,靠着都督柏茂林的照顾,当了个小官,才解决了生计问题。

  后来杜甫想落叶归根,“官应老病休”,田地也不要了,结果更惨,一路漂泊饭都吃不饱,最后病死他乡。他的逍遥,也只能存在于现代人的表情包。

  不过,不是所有官员想退休就退休的,你需要得到上级批准,上级不批不能退休。比如白居易,70岁还没退休,写了《不致仕》: “七十而致仕,礼法有明文。何乃贪荣者,斯言如不闻?可怜八九十,齿坠双眸昏。”后来在刑部尚书的位置又干了一年,71岁退的休,三年后,卒。

  比唐朝更坑爹的是明朝——不仅不给官员发退休金,连田地都不给。

  如果家里实在太穷的话,可以根据个人申请,“有司月给米二石,终其身”(600元/月)。

  看到这儿,你们肯定会说,你怎么光说当官的啊?普通老百姓呢?

  没有官职的古代老百姓,养老基本靠自己。不过,朝廷还是会在政策上有一定的扶持,并且通过法律法规,保障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比如减免老人及其子孙的赋税(向国家缴纳一定的钱物)和徭役(为国家提供一定期限的无偿劳动)。

  最早的养老制度从周代开始出现,如果家中有80岁以上的老人,则儿孙中可以有一人不服徭役;如果有90岁老人,则全家都可以不服徭役。

  要知道,家中的青壮年去服役,相当于少了一大笔收入,若不幸战死沙场,老人的晚年可能就更惨了。

  说到这儿,挖财君又要表扬汉朝了,两汉“以孝治天下”,对养老问题可重视了。

  孤寡老人在集市上做买卖,可以免缴纳租税。若子女不赡养老人,可是要被判死刑并且暴尸街头的。老年人可以领“老年证”,养老权益受法律保护。

  法律保障是一方面,发钱发粮的那就是真爱了。汉文帝时期,对8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赐米1石(120斤)、酒5斗、肉20斤;对9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加赐帛两匹。

  而在明朝,80岁以上的贫穷老人,当地政府每月要赠送大米近100斤、猪肉5斤、酒60斤;90岁以上的,每年加赐帛一匹、丝绵一斤。真是家有一老,全家吃饱啊!

  那么空巢老人怎么办呢?

  别怕,我朝的国家级养老院那可是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名叫“孤独园”,用于收留、赡养孤苦老人。

  唐宋时期,这样的养老机构流行起来。特别在宋徽宗时期,老人的年龄标准是50岁,使养老的人群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史称“中国老人的黄金年代”。

  以史为鉴,我们会发现,无论是国家制度,还是子女的赡养孝道,国家的孝道文化,其精神内核都始终没有改。

  这或许比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描述的那个世界,更加现实,也更加丰富多彩。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中国老龄网  

GMT+8, 2024-4-20 01:33 , Processed in 0.178541 second(s), 37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