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龄网 wdzb.org.cn

[切换城市]

党俊武:树立老龄经济新思维

[复制链接]
老龄研究
党俊武:树立老龄经济新思维
回复者:钟山风雨 (小学一年级)|
2022-3-9 18:48
转载 老龄科学研究中心
1.png

       老龄社会是一场革命,作为这一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老龄经济也是一场前所未有的经济革命,其影响全面、深刻而持久,单单用竞争与非竞争、老年群体等狭隘视野难以看清,需要从更高经济理论思维来审视。

       一、老龄经济是从生存经济转向生命经济的一场深刻革命

       人类经济分为生存经济和生命经济两个层次、两种形态。生存经济主要是满足人的温饱、住房、出行、环境等基本需求;生命经济以生存经济为基础,但更重要的是,它以满足人的更高层次需求为根本。生存经济以满足人的动物性需求为主导,确保人的持续生存;生命经济以满足人的动物性需求之上的高层次需求为主导。从以往人类历史来看,生存经济和生命经济相互交叉、相互缠绕。在人类历史实践中,延续时间漫长的生存经济中也一直存在生命经济的要求,但由于受制于物质、技术以及制度等方面的原因,人类基本需求的满足十分艰难,因此,以往人类历史上占据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依然是生存经济,生命经济只存在于少数人当中。随着生存经济的高度发展,特别是随着生存问题的大众化消解,生存经济的地位逐渐削弱,生命经济的大众化需求日益迫切,并日益占据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

       不过,即使在生命经济中,生存经济的基础性地位也不可能动播,而只是不再占据主导地位了。从个体来说,生存经济就是“吃饭经济”,在这种经济形态下,人活着就是吃饭。但是,人不是动物,如果活着就是为了吃饭,那么,人吃的饭充其量不外乎高级饲料。人毕竟是高于普通动物的高级存在,他活着还有更高层次的需要,这就是人的生命尊严和生命价值,而满足这一更高层次需要的经济就是生命经济。从人类整体来说,考量经济形态的根本指标就是大众化,这也是经济革命的本质意义所在。如果大多数人尚处于解决生存问题阶段,那么,这样的经济就是生存经济。相反,当大多数人的温饱问题解决了,大众化的更高层次的经济需求出现了,这样的经济就是生命经济。

       老龄经济实际上就是生存经济高度发展之后形成的新的经济形态。

       如果没有高度发达的生存经济,就不可能有老龄社会。换言之,生存经济所对应的社会形态就是年轻社会,而老龄社会所对应的经济形态就是老龄经济,本质上也就是生命经济。因此,老龄经济不同于年轻社会的经济,它属于生命经济的范畴。从全球范围来看,发达国家的经济基本上属于生命经济的范畴,是初级形态的老龄经济。未来,老龄经济还将持续深化中国的经济尚处于生存经济向生命经济的深刻转型过程中,虽然还面临诸多生存经济问题,但未来的生命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的客观态势不可逆转。其中,最大的主导力量就是老龄社会深度发展所要求的老龄经济。可以说,老龄经济是人类经济从生存经济转向生命经济的主导经济形态。

       二、老龄经济是从物本经济转向人本经济的一场深刻革命

       人类经济也可以分为物本经济和人本经济两个层次、两种形态。年轻社会的经济本质上是物本经济,主要任务是满足人的物质需求。老龄社会的经济即老龄经济本质上是人本经济,主要任务是满足物质需求基础上塑造人的经济。物本经济以物为本,人本经济以人为本。在物本经济中,物质产值是衡量经济的核心指标,这是人类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但是,在物本经济中,经济只见物不见人,人成为经济发展的工具,这是年轻社会条件下发展经济带来的最深刻的问题,也是现代化经济的根本弊端。在人本经济中,人既是经济发展的手段,例如劳动力是创造价值的工具,但更是经济发展的目的,即生产出来的产品和服务一方面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对人的引领、塑造、涵养和提升。一句话,人本经济不是仅仅满足人的动物层面的需要,主要是为了丰富和升华人性,使人日益远离动物性一端,进一步在人性一端走得更高更远。

       有一种提法叫“物质经济”和“精神经济”,认为过去的经济主要是物质经济,而未来的经济主要是精神经济,如以信息、知识、智慧、技术甚至品牌、专利等为核心要素的经济。这种提法很有创意,但问题在于:物本经济里的精神因素从未断过,也很难分离。信息、知识、智慧、技术甚至品牌、专利等精神要素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以物质为载体,依附性是其重要特征。把物本经济或者物质经济与精神经济对立起来,虽然可以从理论上阐明精神因素在现代和未来经济中的重要性,而且有利于发展精神形态的新经济;但从理论上来说,难以刻画高于物本经济或者物质经济的更高层次的所谓“精神经济”。此外,这一提法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的提法在逻辑上有深刻关联,不过,精神文明绝不是物质文明的同辈兄弟,她是高于物质文明的文明形态。但不可否认,“精神经济”概念的提出,对于认清物本经济或者物质经济的本质具有重要启发意义,值得深入研究。因此,从人类经济的历史实践来看,和物本经济相对应的,恰恰不是精神经济,而是以人文精神为引领的人本经济,这样,精神经济中的所有内涵都可以从人本经济的概念中得到理论上的科学安排。

       还有一种提法是“物质经济”和“非物质经济”的划分。在这一划分中,“物质经济”的概念十分清晰,但“非物质经济”的内涵很难清晰界定。第一个问题就是服务形态的经济也就是服务经济的界定。实际上,离开物质载体和工具以及具有生物性的人体运行,服务经济也无从开展。本质上,服务经济备受青睐与第一、二、三产业的划分大有关系,是希望借此把第三产业和第一、二产业区别开来。随着信息化、智能化的发展,服务经济的概念日益膨胀,以至人们有了“第四产业”的提法。这说明,服务经济的概念也需要进一步廓清。第二个问题就是上述所谓精神经济,由于精神具有引领性,把她放在“非物质经济”概念下,这种逻辑安排显然存在致命问题,需要进一步对“非物质经济”和“精神经济”的关系作出更科学的梳理。第三个问题是,这种提法本质上源于理论思维的懒惰,从万事万物中理出“物质经济”,其他都放在“非物质经济”的大筐子,这种做法和第一、二、三产业理论如出一辙——划出第一、二产业,把其他产业都放在第三产业中。在过去,这种做法是行得通的,但当经济迈过物质经济、物本经济和生存经济的历史性台阶之后,面对新的经济,这些理论和逻辑安排都需要重来。

       无论如何,物本经济是人类经济发展的必然阶段,迈过物本经济的台阶,解决了人类的基本物质需求问题,人类才开始有条件真正作为人创造属于自己的人本经济的历史。从理论上来说,以大众经济为尺度,老龄经济可能是人本经济的主导经济形态。在迈过年轻社会必然产物的老龄社会,相对应的老龄经济以生存经济为基础、以生命经济为主导的新经济形态,不仅让人类重新审视物本经济的弊端,更可以进而发展出有利于丰富和升华自己人性的新经济。这也正是老龄经济具有革命性的重要表现。

       三、老龄经济是从有限物质资源的非理性配置转向有限物质资源合理配置和无限精神资源积累创新的一场深刻革命

       物质资源永远是有限的,是有“天花板”的,而人类自己创造出来的精神资源可以无穷深化发展,这里没有“天花板”。但是,以往的经济主要是物质经济或者物本经济。因此,在有限的物质资源赋下,要么竞争,要么平分,要么剥,其结果今天看来都走不通。西方古典经济学关于利润最大化的理性假定,不仅忘记了物质资源的有限性,更重要的是把人假定为追求物质财富的动物,经济发达了人却成了发展的工具,要么拜物,要么成为物质(资本)的仆人。幸好这种理论破产了,否则,人类还将在物质欲望的泥潭里继续爬行。至于平均主义和剥削就无须赘述,既不经济,也同样使人在经济中找不到人作为人的尊严和价值。以上三种经济都属于非理性经济,也就是不能建基于人的尊严和价值这一前提,是对有限物质资源创造和分配的非理性安排,需要彻底否定。

       实际上,无论东方和西方,经济的本来含义都是在“节制”观念下对有限物质资源的积累、创造和分配。因此,“节制”观念背后对物质资源的控制才是经济的本质要义。但是,漫长的物质经济发展的历史淹没了有限物质资源(物质资源本来是有限的,即便是物质资源的创造也是有限的)之上的“节制”观念。失却了“节制”观念,人类经济在利润最大化理论假定引领下走向经济失控的循环。而当大众化生存经济问题解决之后,人们才认识到物质经济和物本经济的有限性边界。实际上,沿着古典经济学利润最大化理论的逻辑,生存经济问题的解决也没有尽头。物质有限,但欲望无限。因此,经济的根本含义绝非满足贪得无厌的动物本性,而是认识到物质资源有限性基础上对动物性欲望的管理和节制。本质上来说,这是生存经济迈向生命经济的关节点。这样,人类经济特别是未来经济的根本点就在于通过对物质需求的管理和节制,对有限物质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同时,把经济的主导放在无限精神资源的积累和创新上。

       因此,和以往生存经济、物本经济相比较而言,这一新经济才是人本经济,是人作为人自觉后的新经济。毋庸置疑,这确实是一场深刻的革命。要实现这一经济转型,迈入老龄社会就是一个基本的前提。换言之,老龄社会实际上既是生存经济和物本经济发达的成果,也会反过来对已经发达了的生存经济和物本经济提出革命性要求—建构不同于生存经济和物本经济的老龄经济,即建构生命经济和人本经济。

       四、老龄经济是竞争经济转向竞合经济的一场深刻革命

       1859年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之后以竞争理念为核心的经济理论如虎添翼,主导至今。1901年,克鲁泡特金发表了《互助论》,以合作理念为核心的经济理论思维虽然一直不绝于耳,但经济发展的主基调仍然是竞争,合作只是各国政要在国际场合常常运用的理念。实际上,人类经济发展到今天的历史已经昭然若揭,单单竞争无以成经济,单单合作也难成经济。竞争与合作才是人类经济发展的至上道理,实际上也是人类所有事务持续运行的关键逻辑。这也是今天人们普遍推崇“竞合”理念的缘由,也是揭示未来经济的重要线索。人类已经迈上生存经济发达的台阶,而且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存在形式和存在形态,这就是老龄社会的到来。相应地,人类经济也随着生命经济和人本经济的发展走向适应老龄社会的新经济——老龄经济。

       如果说在生存经济、物本经济领域,竞争与合作才是经济发展的关键逻辑的话;那么,在生命经济和人本经济中,竞争与合作才更能体现人作为经济发展主体的最高内在要求。道理十分简单,竞争与合作本质上无非是在经济领域中处理人与人、国与国的关系,如果处理不好,就意味着经济将退回到过去的经济形态,这既是迈上老龄社会更高台阶上的人类不愿意看到的,同时也违背人类向上发展的大逻辑。

       因此,如果说“竞合”理念只是人类通过物质经济发展探索出来的伟大经济逻辑的话;那么,在人类经济迈上更高形态的老龄经济阶段之后,运用“竞合“理念发展经济才找到了真正的发展空间。因为,物质经济领域,“竞合”理念引领下的成果还附带着许多重大问题;但到了人本经济领域、生命经济领域,随着对人类物质欲望的管理和节制,随着人之为人的新经济领域的无限扩展,“竞合”理念下的经济运作既更具挑战性,也更富于创造性的可能。一句话,老龄社会的到来为人类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老龄经济蕴含的“竞合”关系,不仅会给人类经济带来不同于以往年轻社会的福音,更是

       对人自身的重新塑造。而这,正是老龄经济革命性的另一种表现。

       五、老龄经济是从低级复杂经济转向高级复杂经济的一场深刻革命

       人类经济发展是一个复杂性演化过程,形成经济发展的复杂性位阶。用高位阶的经济反观低位阶的经济时,可能会得到某种解释,正像人的某些行为可以解释猴子的行为一样;但用低位阶的经济永远解释不了高位阶的经济,正像不能用猴子的行为来解释人的行为一样。更不能把高位阶的经济归结于低位阶的经济,即把人的日益复杂的经济归结为动物性需求的满足活动。漫长的年轻社会历史中经历了从原始经济到农业经济再到工业经济的日益复杂化的过程;但是,和老龄社会条件下的经济相比,所有这些经济形态都是低位阶的经济。因此,我们不能用年轻社会的经济思维来对待老龄社会的经济,而是需要从老龄社会出发,树立新的经济思维,去认识、理解和构建老龄社会的新经济。

       实际上,人类经济发展进入老龄社会,第一个要改变的就是我们头脑里的观念。漫长年轻社会形成了诸多根深蒂固的旧观念,其中,我们旧有的需求观及其导引下的消费观、供给观等基本经济观念是迫切需要改变的经济观念。

       六、不能用年轻社会的经济思维来看待老龄社会条件下的经济现象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现在有很多认识上的误区。从一般观念来说,人们把老龄社会等同于老年人社会,或者把老龄社会等同于原有社会加上规模日益扩大的老年人口板块,甚至对年轻社会的观念日用而不察,至于在年轻社会和老龄社会之间的本质区别等问题上更是一头雾水。在经济观念上,人们自觉不自觉地用年轻社会形成的经济观念和经济思维来考察、对待老龄社会的经济问题。人们把老龄社会的经济等同于老年人经济,将其称之为“银色经济”“银发经济””老年经济”,或者干脆认为老年人经济就是现有经济体系中增加的一个新的经济板块。在产业观念上,人们认为老年人口增多将产生一个新的产业板块,这就是老年产业,将其称之为“银色产业”或“银发产业”。

       实际上,这些认识误区和错误观念都是年轻社会的观念。它们只是抓住了规模日益庞大的老年人群,而没有看到人口年龄结构上的根本转变,更不可能看到人口年龄结构及其蕴含的需求结构对整个经济结构的重塑作用。这些认识误区不仅是错误的,而且是狭隘的,如果不予以纠正,对未来经济的长远发展是十分有害的。历史证明,观念上的有害性往往大于经济现实中的实际矛盾和问题的有害性。

       具体到老年人经济问题来说,例如老年人消费观的问题,年轻社会已经形成了“老年人消费意愿低”的刻板印象,用这些陈旧观念看待老龄社会条件下老年人的经济行为,结论自然是灰暗的。但是,老龄社会某种意义上就是长寿社会,人们活得越来越长,消费需求自然转向长寿经济,例如教育、保健、文化、医疗、康复、护理等方方面面。现实中,那些敏锐厂商之所以在老年客户中赢得青睐,根本就在于他们捕捉到了老年人的新需求。

      相反,那些以年轻社会看待老年人的观念行事的企业,不在老年人的新需求上下功夫,却在自己的商业失败上贴上“老年人不消费”的标签,把自己的商业战略失败归罪于已经变化了的老年客群。实际上,以保健品为名欺诈老年人、以金融名义欺诈老年人等现象是新老年人经济的邪恶显现。需求已经变化了的老年人真正需要的东西没有,结果邪恶的低下经济因其敏锐灵活而大行其道。这种情况在全球是普遍现象,在中国只不过更突出一些。总之,仅就老年人经济而论,我们也需要澄清年轻社会的经济观念,重新看待已经变化了的老年人的新的需求结构、需求偏好和需求动向。这种需求不仅体量巨大,而且,在需求的刚性上也充满许多可以挖掘的场域。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老龄社会的需求观和消费观涉及的经济主体绝非老年人这一个群体。

       七、要用老龄社会的新思维看待老龄社会的经济问题

       简单来说,老龄社会的新思维包括以下五个层面:

       1. 社会形态思维

       老龄社会不单单是老年人口多的社会,而是一个比年轻社会位阶更高的新的社会形态,长远来看,也会引发现有经济体系从适应年轻社会的要求转向顺应老龄社会的要求,并呈现新的经济形态。只有带着这一思维来看待经济现象、经济行为,我们才能正确认识已经变化了的经济。

       2. 长寿社会思维

       从个体生命长度来说,老龄社会的一个突出特征是高龄化深度演进。具体看,老龄社会将改变过去长寿人群稀少的状况,它不仅仅意味着老年人口增多,而是带来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大幅增长现象,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特别是老年人口余寿大幅延长,老年期超过就业准备期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常态。实际上,从社会发展来说,这是人类历史上未曾有过的重大现象,更是未来经济发展新的基本事实,也是未来考量经济发展的基本思维。换言之,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都要考量这一新的基本事实,否则,按照年轻社会或者短寿社会的要求来安排长寿社会的经济,经济发展就会演变成为经济倒退。

       3. 全生命周期思维

       这一思维的关键在于充分考量生命历程中各个阶段的特殊性、连续性以及贯穿全生命历程一以贯之的要求来考量经济发展的各个具体环节,把以物为本的经济转变成为服务人的全生命自由发展的生命经济。全生命周期思维主要强调个体、家庭、企业乃至国家对人的全生命周期的战略性思维,确保经济发展为人的全生命生存和自由发展服务,而不是相反。

       4. 老年期思维

       这一思维有两层含义:一个是强调进入老年期的人有新的特殊需求,我们面向老年期的人发展经济就需要考量老年期的特殊需求结构和偏好;另一个就是强调人生战略的反方向性。人生是一个单维的历时过程,也是一个必须按照从后往前的反方向安排人生的过程。否则按照“车到山前必有路”的正向思维就是动物性生存。简言之,年轻时期就要有老年期的准备。在老龄社会的背景下,按照这一思维来安排经济是长寿时代的重要时代特征。

       5. 人本思维

       如前所述,年轻社会的经济主要是物本经济,老龄社会的经济主要是人本经济,就是经济发展除发展物质经济、服务经济和精神经济,更重要的是要一以贯之地贯穿服务人成为人这一经济发展价值导向,否则,经济发展就会走物本经济的回头路。换言之,人本思维要求我们按照老龄社会的更高要求而不是按照年轻社会的低层次要求来安排经济。

       八、要科学把握老龄社会条件下新的需求结构和趋势

       年轻社会的经济主要是解决温饱问题,人们的需求结构和消费结构简单,刚性需求多,弹性需求少,相应的需求观和消费观更偏好物质生活的诉求。

       进入老龄社会,人们的需求结构和相应的消费需求会发生深刻转变:

       1. 从物质生活需求来看,老龄社会条件下人们的物质生活仍然是主要内容,但在具体诉求上更加重视形式及其附加价值。比如,年轻社会条件下,人们吃饱就已经不错了,而老龄社会条件下人们则更关注吃好、吃得健康、吃得有品位等。因此,在物质经济领域,不仅仅要考虑老年人的物质生活问题,而是要关注人们全生命的物质生活问题,确保人们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能够为全生命长寿生活奠定基础,同时,在健康、技术、时尚、艺术等附加价值上提供超出物质资料本身的溢出价值。

       2. 从服务经济来说,服务经济包括生产性服务和生活性服务以及全介性服务(渗透生产生活全领域的金融、信息、智能等服务。它们属于第三种服务经济)。年轻社会条件下的,由于全社会的主要问题是解决生产力水平不高导致的产能供给不足问题,生产性服务需求是主导性需求,而生活性服务需求是附带性需求,这也是物本经济的充分反映。同时,金融、信息和智能技术十分落后,这些全介性服务更是无从谈起。到了老龄社会,随着生产力水平快速提高到产能和供给过剩的程度,生产性服务需求逐步下降,而人本经济所要求的生活性服务成为主导需求,同时,金融、信息、智能等全介性服务需求也异军突起。这是一个重大经济转变。

       3. 从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来说,在年轻社会,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属于从属性需求,到了老龄社会,物质生活需求的刚性下降,而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刚性不断提升。而且,精神文化生活内部也会发生深刻转变,例如,年轻社会的教育主要是生计技能教育,且教育主要集中于中小学阶段,而在老龄社会中,教育(培训)不仅关注生计技能,更偏重素质、创新思维、生命教育,而且,终身教育将会找到落地的需求和市场。
整体看,和年轻社会相比,老龄社会人们的需求结构从物质生活需求为主将转变为物质生活需求、服务需求、精神文化需求三位一体协同发展,并从根本上规定未来人们消费行为的方向和趋势。

       九、要坚定树立动态经济思维和经济眼光

       动物性决定了人在先天上是形而上学物种,鼠目寸光,就当前看当前,没有历史思维和未来思维,头脑被当下思维所纠缠。好在人有高于动物的理性,有涵养理性的深厚文化。对于观察经济先向来说,这一点非常重要。现在,许多人认为老年人不消费,或者认为老龄经济没有希望,这是典型的动物性形而上学。当社会面临深刻转型,经济形态也将同步深刻变迁,因此,坚定树立动态经济视角和经济眼光对于发展老龄社会的经济十分关键。

       主要是做到五个不能:

       1. 不能用静止的眼光看变化着的经济现象。既不能用静止的眼光看当前老年人,更不能用静止的眼光看未来的老年人(也就是当前的年轻人)。既不能认为当前老年人的需求是固定不变的,更不能认为未来老年人的需求是当前老年人需求的延续。所有人都会变老,但既不能用老年期的尺子量年轻时期,也不能用年轻时期的尺子去量老年期。一句话,要用动态视角看待未来所有人而不仅仅是老年人的经济需求变动和消费行为轨迹。

       2. 不能用旧眼光看新问题。目前,许多人用“养老”的眼光看问题,用传统农业社会老年人被动享清福的观念从事老龄产业,老年人不买账(他们常说“我不用人养”),产业做得一塌煳涂。老年人已经变了,早不是等着享清福的那种落后商业幻象了。

       3. 不能用当前眼光看未来。许多人对老龄经济不抱希望,那些已经面临经营困境的产业界人士甚至认为老龄产业是一个不养人的产业,叫好不叫座。其实面临困境的主因主要是供给侧的而非需求侧的。用他们这种眼光错误的当下产业判断来推断未来老龄经济的前景,着本身就是一个谬误。未来的老龄经济虽然是从当下出发的,但未来发展到路上的生机还没有充分展现出来。如何开发,这就需要未来眼光。

       4. 不能用自己的眼光看带别人。换言之,就是不能用供给者导向思维去看待需求侧的具体需求。中国老龄产业发展到今天,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缺少客户站位,从供给者自己的商业想象甚至商业幻想出发设计产品和战略,这是注定要破产的。

       5. 不能用被动价值观对待老龄社会的经济。无论是面向老年人的老年人经济还是面向所有人群的老龄经济,作为消费者他们是有意志、有想像、有情感的主体,面向他们提供服务和产品,我们最多是一个助手而已,他们有自己自主的生活。相反,现在从事老龄产业的许多人是把消费者(特别是中老年人)当作被动的对象,这是反市场思维。不改变这种错误思维,不仅老龄产业搞不好,整个老龄经济也会被葬送。

       十、要高度重视经济发展中的引领性思维

       当代经济是需求经济,谁抓住了需求,谁就抓住了市场。但是,市场需求主体和市场供给主体是一个双主体互动模型,经济正是者两个主体双向互动塑造出来的。

       如前所述,供给主体不能离开需求主体主观地意想性设计产品和服务,必须站位需求主体进行开发研究和运营操作。但是,供给主体也是市场主体,而不是需求主体的奴隶。相反,从需求主体来说,消费者也存在许多需求盲区,例如不知道需要什么,或者不知道到哪里去购买。一句话,消费者也是需要引领的。这就给供给主体带来巨大发展空间。

       具体来说,一是善于从需求主体那里获取全面的需求信息。二是善于从需求主体身上的自主行为发现引领新商业行为的线索。三是善于从技术革新与需求的结合点做文章,打造具有引领性商业新趋势。四是善于从文化风尚和需求的结合点做文章,打造具有引领性商业新时尚。五是善于从国际国内区域地域差异中寻找释放新需求的新创意,打造具有引领性商业新潮流。

       十一、老龄经济的复杂性可能远远超过我们的所有想像

       首先,人类从年轻社会的漫长演进中涌现出老龄社会这个新的结构,这本身就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在年轻社会,年轻人多,老年人少。到了老龄社会,年轻人减少,老年人增多。这一现象从人口学上已经得到解答,但问题在于背后的复杂性机制,即支撑人口结构转变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心理结构转变尚待进一步解释。更重要的是,形成老年型人口结构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心理结构难以适应老年型人口结构深化发展的需要,也就是难以适应老龄社会、超老龄社会的需要,那么,如何重构新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心理结构。这个问题目前还尚未破题。

       其次,复杂性科学的核心主要是研究结构是如何形成的。那么,支撑年轻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形态经历的变化规律是什么?形成适应老龄社会的新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形态的关节点究竟是什么?

       第三,老龄社会的新经济问题包括方方面面,这里我们仅仅从寿命变化的经济效应来说明。年轻社会也就是短寿社会,而老龄社会也就是长寿社会。随着全生命周期观念的大众化,人人普遍长寿的客观事实必然倒过来改变每一个人的经济行为乃至整个全生命行为。

       在这种情况下,复杂性理论认为,系统中的个体即使是遵循简单的规则,通过局部的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整体的时候,一些新的属性或规律就会突然一下子在系统的宏观层面诞生。何况,人类个体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且许多行为还有隐蔽性。同时,人人都会有自己的预期,知道别人有预期,人们是在交互作用下展开行为的。在这种情况下,人人交互作用的微观经济行为如何在宏观经济上形成整体模式,反过来整体模式的形成又会如何导致个体行为的调整,以适应整体模式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应当如何行为?家庭如何安排?企业如何生产和销售?经济决策者应当如何调控?这些经济问题是传统经济学无法解答的。解答这些问题,都需要复杂性经济学理论的突破。

       实际上,工业经济在高级阶段已经十分复杂,新古典经济学已经难以应对。因此,面向未来复杂性位阶更高的老龄经济,我们需要的革命是全方位的,当务之急是经济观念和经济思维的革命。这就是用老龄社会的经济眼光看老龄社会的经济问题,而不能退回到用旧经济观念来应对新的经济课题。

       近些年来,有的人认为,发达国家是老龄社会的先行国家,也是为老龄经济提供模板的国家。这种看法有一定道理。但是,老龄经济的革命、特别是老龄产业的革命与工业经济或者工业革命不同,它不是单源头性开创和其他地方跟随的发展模式,而是全球化背景下科学技术达到现代阶段,可以多元生发的经济革命。这场革命的总动力是年轻社会转向老龄社会的内生力量,更重要的是,这场革命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生存经济层面的,将深刻受到人的生命质量和精神价值等更高层面的牵动。这场经济革命不仅需要在科学技术等自然规律上有新的系统下突破,更需要在生命尊严和生价值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历史、文化、制度特别是经济、社会阶段的不同,虽然都进入老龄社会,但面临的深层次经济革命具有各自独特性。何况,老龄经济的历史十分短暂,前面的路很还很长远。面向未来更长时段,老龄经济的形态可能各国具有巨大差异。所以,在这里,大家都是学生,发达国家仅仅是先行一步。至于中国情况就更加复杂,一方面,我们在年轻社会的经济任务尚未完成,另一方面,现在又面临老龄社会条件下新的经济任务。我们要做的,除了充分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之外,主要是根据超大规模国家模型下发展超大规模的老龄经济,走自己的路子。


       本文刊发于《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基金项目:本文系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我国人群增龄过程中健康状态变化特点与规律研究”子课题“健康状态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项目号2018YFC2000303)
       作者简介:党俊武(1964— ),陕西澄城人,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老龄社会、老龄科学、老龄战略、老龄经济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中国老龄网  

GMT+8, 2024-10-14 23:01 , Processed in 8.615558 second(s), 41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 返回列表